《魏了翁拒捐》

原创 539892355  2024-04-02 05:34  阅读 2 ° 次
摘要:

民间故事《魏了翁拒捐》:试 探南宋嘉定年间,一日,魏了翁在鹤山书院里来回踱步,愁眉不展。书院的用度捉襟见肘,已到了要断粮的地步,眉州的蟆颐堰工程也面临停工,都是因为钱,因为可恶的孔

合  龙

魏了翁的办法,就是回蒲江找魏氏家族筹钱。魏氏本是蒲江大族,田产很多,可架不住魏了翁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。比如鹤山书院,就是家族起建的,还要负责开销,今年田亩遭虫害,魏家的用度一下子窘迫起来。

魏了翁说明来意,当家人魏母颤巍巍地从头上抽出一支金钗来,将一支木钗换上去,“了翁,自你当官,家里就一直贴钱,但你做得好,咱蒲山魏氏一直心怀百姓!不过,我身上就这个值点儿钱了,家里田亩也不多了,你能卖几亩算几亩吧。”

魏了翁红着眼睛,冲母亲一个头磕到地上,然后拿好金钗开始卖田。蒲江父老闻听,有感于魏氏家族一向乐善好施,又开办书院,不但不忍买他们的田,还纷纷捐款。魏了翁又赶往鹤山书院,发现卢员外也不再供应柴米油盐了,书院已经断粮两日。魏了翁准备留一些钱财给书院作用度,学子们纷纷表示:“这钱省下来修堰吧,我们跟先生去工地帮忙,这样吃饭也解决了。”魏了翁听了好生感动。

眉州百姓听闻,也纷纷捐献,不过大多是穷苦百姓,出钱不多,只够修堰五日。五日就五日吧,修起来再说。就这样,五日过后,蟆颐堰眼看就要合龙,可是石料又断了。石料远在山中,需要石匠们开采,再用车船运来,即使百姓愿意义务做工,可没有钱雇石匠和车船,也是不行的。五日后,汹涌的岷江水将如一条暴怒的巨龙,冲毁拦挡去路的一切!师爷又献一计:“事急从权,不如强征车船和石匠,渡过难关再说,如有违者,抓入大牢!”

魏了翁大怒:“那和强盗有什么两样?如果这样,还不如魏某跳入岷江,向百姓谢罪!”

两人正在争论,忽然身后来了一个人,说道:“魏大人不用急,我又来了。”来者何人?竟然是卢员外。卢员外长躬到地,满脸愧色:“请大人原谅,当初我被怨气蒙了心,竟然置眉州一等一的利民大事不顾,擅自断了石料供应,愧为’三苏乡人。如今目睹大人处处为百姓着想,幡然悔悟,也请大人原谅我这一颗为人父母的心吧。”身后,赫然是一车接一车的石料。

有了石料,再加上众多百姓相助,蟆颐堰水闸工程终于合龙。当雨季来临,由水闸分洪,不但没有再遇洪灾,还能浇灌万亩良田,就像举世闻名的都江堰一样,也能福泽百代了。

魏了翁觉得,最大的功臣就是卢员外,于是工程一结束,他就登门致谢。不料,卢员外家中白幡招展,正办丧事,死者却是卢云。魏了翁问是何死因,卢员外摇头不语。

这时灵堂上人影一闪,魏了翁发现,竟然是那位替考的张万里。他急忙喊住,问其为何在这里。张万里说:“魏大人,我和卢云从小读的是同一个私塾,不过先生是他家请的,我就是蹭课。但卢家父子从不讨厌我,还管我饭吃,送我旧衣服穿。他们都是大好人啊,所以我才去替考的。这次卢云去世,我理应吊唁。”

魏了翁问:“卢云究竟是怎么死的?”

张万里脸色一暗说:“他,他是用自己的一条命,换来了修蟆颐堰的石头啊。”

教  化

原来卢云是个知轻重识大体的少年,回家后,他不但没有怨恨魏了翁,反而时刻关注着蟆颐堰的工程。当魏了翁出卖自家田产,蒲江、眉州两地百姓纷纷捐献时,他也向身为眉州首富的父亲要求,出钱继续供应石料。但卢员外对魏了翁的不讲情面很是气愤,当即拒绝。

眼见蟆颐堰工程迟迟合不了龙,雨季又将来临,卢云一急之下,竟然偷了父亲的三千两银票,送往工地。卢员外见银票被盗,还以为闹了贼,带家丁沿踪迹就追,这一追追上了岷江边的山崖,卢云受惊失足,掉进了岷江。江水滔滔,转眼不见踪迹,卢员外只好将他的旧衣服收入棺中,办起了丧事。不过,他也从卢云之死中醒悟,蟆颐堰工程利国利民,耽误不得,便决定完成儿子的心愿……

魏了翁长久不语。卢云,是个好孩子啊,可就是因为他天资不足,学业不够,就被拒于书院门外,自己做得对吗?他想起了夏山长临走前的话:有教无类。细想一下自己,当初作出那个决定,主要还是怕坏了鹤山书院的名声。想不到自己这位受万人敬仰的理学大儒,还没有勘破“名”之一关。四大书院这个名号,真的那么重要吗?

他看了一眼张万里,心里有了决定:“万里,跟我去鹤山书院吧,从此,你就是我的学生了。不过,我们要先去找一个人。他在,书院才是完整的。”

这个人就是曾出任过书院山长的夏先生。魏了翁觉得,夏先生是个有担当、有变通,同时胸怀博大的人,鹤山书院不能没有他。夏先生也住在眉州,很快就到了。一进小院子,魏了翁就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。一老一小,抑扬顿挫如天籁。他还没出声,身后的张万里已经叫出声来:“卢云,你原来没死啊!”

是的,卢云还活着。那天他掉下岷江,随波漂流,正巧被江中打鱼的船只救了。但他身上的银票都被水泡烂了,就没去蟆颐堰工地,又不敢回家,便投奔了曾在书院中给了他很多照顾的夏先生。

魏了翁、夏先生都是当世大儒,过往块垒一笑而过。接着,魏了翁说出了自己的打算:有教无类,才是教育的宗旨,世上有很多像卢云这样天资虽然不足,但人品好、又刻苦的学生,这种人是不能放弃的,可书院名额毕竟有限,怎么解决呢?于是就广开书院,把鹤山书院开到全国去。

果然,魏了翁后来除了创办四川蒲江鹤山书院外,又相继开办了湖南靖州鹤山书院、四川泸州鹤山书院和江苏苏州鹤山书院,后人继承他的遗志,又开办了四川眉山鹤山书院、四川邛崃鹤山书院。卢云和张万里都在蒲江鹤山书院中苦读诗书,后来都成为了国家的栋梁。

如今,四川蒲江书院的旧址建起了蒲江中学,院内就有魏了翁的塑像。学生们晨起而读,暮归而息,仿佛又成了当年鹤山书院的模样。

本文地址:http://qqwi.cn/48594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 539892355 所有,欢迎分享本文,转载请保留出处!

发表评论


表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