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、
转眼日子过去了半年。在这半年时间里,杨记丝绸作坊所制作出来的丝绸,源源不断地卖了出去,杨志立日夜操劳,终于攒够了两千两银子。
这天,杨志立带着两千两小面额银票,与邱同一道赶到了琴河村。之所以携带小面额银票,是为了方便付清赊购蚕茧时所欠下的账。
进了村子,杨志立与邱同走进了一户人家的大门。不料,那位户主却说,半年前,周老板就将杨志立欠他的银子付清了。
那位户主还告诉杨志立,周老板不但付清了杨志立欠他的银子,而且,杨志立因赊购蚕茧欠下的所有银子,都被周老板付清了。周老板因此不但花光了自己所有的银子,还向钱庄借了一笔债。杨志立大吃一惊,连忙询问究竟。那位户主挑起了大拇指,说:“我听说,是这么一回事……”
原来,七年前的一天,周老板因为银两一时周转不灵,生意陷入了困顿,天天焦急万分。那时,杨老掌柜正好在琴河村里收购蚕茧,他听说此事后,二话没说,便借给了周老板五百两银子,让周老板渡过了难关。周老板对此十分感激,一直想要报答杨老掌柜的这份深情厚谊。
半年前的那天早上,邱同在琴河村里所说的那些话,正巧被周老板听了个一字不落。紧接着,杨志立数落邱同的那些话,也全被周老板听在了耳中。于是,周老板决定竭尽全力,帮助杨志立渡过难关。
当时,周老板手头只有九百两银子,短时间内根本凑不齐两千两银子借给杨志立,作为收购蚕茧的用度。于是,他想出了一个主意,让杨志立去赊购蚕茧,而他提前跟那些养蚕的人家说好,买蚕茧的银子由他支付,而那些养蚕的人家则向杨志立瞒下此事。
由于周老板手里的银子不足,于是,他便用自家的宅子作抵押,从一家钱庄里借了一千一百两银子,付给了那些卖给杨志立蚕茧的人家。
四、
那位户主一口气说完了他所知道的内情,杨志立非常吃惊,连忙问清楚了周老板家的住址,然后拔腿就走。
一路脚下生风,杨志立与邱同赶到了周家,却见周老板的右腿走起路来,似乎有些不便。杨志立连忙道谢,然后问周老板的腿怎么了。
周老板回答:“三个月前,我的右腿摔伤了,不过,很快就要痊愈了。”说着,周老板从内室拿出了一件东西,放到了桌子上。杨志立一看,那件东西是一条褡裢,竟然有些眼熟。
杨志立正在发愣,周老板指着褡裢,说:“杨掌柜,你解开它,看看里面裹着什么?”
被周老板这么一提醒,杨志立顿时认了出来,这条褡裢正是半年前他丢失的那条。他解开褡裢一看,里面有一只小木匣,打开小木匣上的锁再一看,木匣里躺着一沓银票,一点数,数额不多不少,整整两千两。
当初被自己弄丢的褡裢、小木匣、银票,猛然又回到了自己的眼前,杨志立不禁惊呆了。
好大一会儿后,杨志立才醒过神来,却激动得怎么也说不出一句话。
周老板拍了拍他的肩膀,说:“三个月前,我找到了这条褡裢……”
原来半年前,杨志立与邱同离开琴河村后,周老板便天天去那条山道的两旁,为杨志立寻找丢失的褡裢。三个月前,他在那条山道下面的一处悬崖上,发现了一个小山洞,洞口处似乎放着一件什么东西,而洞口外则有一块突出的岩石。
周老板想方设法爬上了那处悬崖,在洞口处找到了这条褡裢,发现褡裢里裹着一只小木匣。
他顿时明白了:这条褡裢从杨志立的肩头滑落后,掉下了悬崖,落到了那块岩石上,而那块岩石向洞口倾斜着,于是,小木匣便连同褡裢一起滚落到了洞口处。
当时,周老板非常激动,在从悬崖上下来时,一时不慎,将右腿给扭伤了,只得待在家中养了三个月的伤。否则,他肯定会及时赶到芜县,将褡裢和小木匣还给杨志立。
周老板说完了事情的来龙去脉,杨志立千恩万谢。之后他把两千两银票,以及周老板所要付给钱庄的利息,全都还给了周老板。
回到芜县之后,杨志立不但更加勤勉地经营起自己的作坊,从此之后,每当看见别人遇上为难之事,他都倾力相帮,以至于后来,邱同经常吹这样的牛:“我们东家,那可是一个大好人啊!自古以来,好人都有好报呢……”